武侠小说该不该转正

刀口漫步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读小说 www.duxs.net,最快更新刀口漫步文集最新章节!

      金庸的武侠小说相继“转正”入选中学生教育读本,注定一再引发极大争议,就像一部部叫好不叫座或者叫座不叫好的电影,让我们的阅读快感和艺术标准乃至教育方针捉对厮杀,其实这并非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的事情,而是风、马、牛在打群架。

    2005年,天龙八部入选了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读本,2007年的北京课改,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节选了金庸的雪山飞狐,而鲁迅、朱自清等正统作家的作品则悄然谢幕。

    众说纷纭之际,我最先想到的却是一句“丰乳广告”不是“做女人挺好”是“没什么大不了的”刑法、婚姻法、道路交通安全法都相继修订了,我们的教科书难道就必须死守住枯燥乏味的阵地雷打不动吗?更何况教育的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,部分教材内容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。

    说到我们的教育事业,总让我想起那个关于“屠龙术”的寓言故事,小小少年求诸深山,拜在名师门下,苦练屠龙之术,学成下山,却发现天下无龙。从我们的教科书中总能发现这种荒谬的意味。

    其它科目暂且不提,翻翻语文课本,古代文学、现代文学双峰并峙,当代作家的文章几乎缺席,可以说,教育之于当下是断裂的。虽说中学阶段仍是打基础的时期,依然停留在源头上打基本功无可厚非,可毕竟是对当代的一种粗暴的抹煞。更何况只有阳面而没有阴面的思想灌输,只能让我们耽于幻想失去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能力。现实是什么?课本并没有教我们,现实就是“我本将心向明月,奈何明月照沟渠”教科书一不小心变成了障目之叶,让我们面对杂文时,只看到鲁迅先生高大的背影,始终看不到其他人,不认识一个当代意义上的杂文家。诗歌更是到朦胧诗那阵儿就被掐死了,小说依然停靠在改革开放初期,散文不用看还是杨朔先生在歌颂像茶花一样可爱的劳动人民。这只能让我心理阴暗地瞎琢磨:有人在偷懒,有些东西在垄断文学史。

    话题扯远了,回到金庸小说的入选,我一点儿都不感到奇怪,要是伊沙的诗歌入选了,倒是能把我吓一跳。这首先涉及到对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定位问题,把它从“通俗小说”的耻辱柱上摘下来,也别硬给它戴上“传统文化经典”的高帽子,我看金庸小说,充其量只是一种“后古典小说”延续了古典小说的文化传统,难得的是大有兼容并蓄之势,可读性和亲和力,才是取胜的关键。但它并不具有先锋精神和创新意识,只是驯服于我们的文化传统,得到“招安”不足为奇。所以说它的入选代表不了什么,根本谈不上什么改革,何况入选的只是“读本”而非“课本”

    至于连这些都不能理解,依然盯着其中的血腥暴力大做文章的朋友,我们完全可以辩论一番:水浒是不是一部暴力小说?土匪与大侠谁高谁低?入选语文课本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难道不血腥吗?还有红楼梦,不还有封建残余的糟粕存在吗?我看天龙八部,比水浒要健康得多,也丝毫不逊于红楼梦之雅,但归根到底,它还是一部“后古典小说”语言早已不适合我们当代的写作了。至于雪山飞狐的入选,窃以为却是错误的选择,它作为金庸的早期作品,有多么稚嫩,大家是有目共睹。而鲁迅先生的作品遭到冷遇,我非常赞同一位网友的观点,它们多半是“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时期的产物,丢失了文言文的成熟,却还未能达到白话文的潇洒”行文中不文不白的麻蝇之感,确实并非畅通无阻的表达。

    我最不能理解的,其实是,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在对文章的选编上,热衷于古代与现代文本,却把当代的中外作品视作弃妇。窃以为,即使侧重从源头上打基础,也不宜粗暴地割裂当代,毕竟与我们休戚相关的当代,才是最鲜活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