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这叛逆之子

于公子呀啊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读小说 www.duxs.net,最快更新穿越大明我成了老朱儿子!最新章节!

    “妹子,怎么样?从小五那里问出什么了吗?”老朱急切地问,他一直在琢磨朱肃口中那个关乎国家的计策究竟是什么。

    其实,

    他内心更渴望的是要让朱肃难堪。他想证明朱肃是错的。

    "你父亲我推行的方针,怎可能沦为王国之策?这绝无可能。"

    马皇后语气平缓,接着道:“重八,宗族供养确有瑕疵,而且问题不小。处理不当,确实可能动摇咱大明的根基。”

    “这...这怎么可能!”

    “咱...咱大明怎么会陷入困境呢?妹妹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”老朱急切询问,内心被如此严重的问题震撼得几乎无法言语。

    “重八,你认为咱大明延续两百年后,宗族会有多庞大?”马皇后问。

    “这...”

    老朱愣住,开始在脑中估算。

    然而!

    他那连幼儿园水平都不及的数学能力,根本无法得出准确答案,只好敷衍回答:“大概七八百人吧!我看那些传承百年的大家族,一百年后也就六七百人左右,咱们大明宗族应该也差不多。”

    “重八,你这样计算就大错特错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些家族的繁衍方式与咱大明宗族截然不同。他们一代过后,能传承多少血脉呢?”

    “而且,非嫡系子孙几代后往往脱离原家族。”

    “但大明宗族不同,无论多少代,始终是宗族的一员。”

    “暂且不谈百年后。就说二十年后,宗族会有多少人...”马皇后将朱橚的话原封不动地复述给老朱。

    “这...这怎么可能!”

    “大明宗族,数...数十万之众,这...这!”老朱震惊地说,这个数字让他瞠目结舌。而这仅仅是保守估计,已达到数十万。

    如果有这么一大群宗族成员,无所事事,只顾生育,每人生个一二十个孩子,宗族规模将变得极其惊人。

    轻而易举,破百万!

    此刻!

    老朱猛然醒悟,他制定的宗族供养政策是以人数为基础。

    有多少人,就发多少俸禄。

    万一有几个懒散子孙,想从皇家获得更多俸禄,疯狂生育,他根本无法阻止。

    因为这项政策出自他手。

    那时,宗族成员完全可以用大明祖训作为依据。

    若真走到那一步!

    恐怕倾尽大明国库也无法养活宗族所有人。让全大明的百姓来供养他们老朱家,后果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“呼呼!”

    老朱深吸一口气,颤抖着说:“妹妹,没...没这么夸张吧!”

    “呵呵!”

    马皇后轻蔑地一笑,说:“重八,别自我安慰了,你心里比谁都清楚,实际情况可能更糟,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。”

    “假设每年都风调雨顺,我们才能维持两百多年。如果碰到灾年呢?”

    “想想看,那会是什么光景?”

    “哎呀!”

    马皇后的话让朱老陷入了沉思。他出身贫寒,深知灾年的可怕。一旦处理不当,全国将动荡不安,说不定会掀起民变。

    “还有一点!”

    马皇后一脸严肃地问:“重八,你是否察觉,近年来大明的气候似乎越来越寒冷。”

    “瞧今年,刚过中秋,气温就已经骤降至此。你我都是农家出身,明白这意味着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天哪!”

    马皇后的话让朱老心头一震。农民的收成与气候息息相关,气候温和则丰收,寒冷则歉收。

    “重八,你注意到皇庄这些年的产量变化了吗?”

    “虽然减产并不显着,但确实逐年递减。如果这两件事叠加,大明能撑多久?能否延续两百年呢?”马皇后追问。

    “咕噜!”

    这一问,朱老彻底哑口无言。他曾深信,只要大明子孙遵循祖训,大明王朝能屹立七八百年,甚至千年,超越大唐、大宋和大汉,甚至大周。

    但现在,马皇后的话像尖刀刺入他的心,让他惊骇不已。大明国运不过两百年,甚至不足两百年。

    “不!不可能!”

    朱老连忙否认:“妹子,大明是要流传千秋万代的,怎么可能只有两百年!这绝不可能。”

    “重八!”

    马皇后猛拍了下他的背,说:“先清醒点。以前,我们可能只能维持这么长的国运。但现在,我们发现了问题,只要解决了它。”

    “大明的国运或许就不止两百年了。”

    “没错!”

    朱老一愣,随即笑道:“妹子说得对!解决了问题,大明就能免于危机,还得靠你啊!”

    “对了,妹子,那个混蛋小五有没有提解决办法?”

    “不可能!”

    马皇后轻轻摇头,分析道:“小五说不知情,但我猜,他可能在考验我们大明的文臣武将,看看他们是否有能力应对。”

    “哼!”

    老朱轻蔑地哼了一声:“小五这家伙,竟敢小瞧我,我不信,我们大明这么多智者,就没有人能解答这个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宣旨!”

    只见老朱威严地宣布:“召李善长,刘伯温进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