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诗也需要常识

刀口漫步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读小说 www.duxs.net,最快更新刀口漫步文集最新章节!

      几个文友聚餐,下酒的话题,自然离不开文学。说起近来的诗坛,像娱乐圈一般热闹,不禁哑然失笑。先是网友纷纷恶搞赵丽华,群起仿写“梨花体”诗歌;接着韩寒大放厥词,嚷着灭诗,说当代诗歌和当代诗人没有存在的必要了;诗圈便抱团还击,却有个诗人帮了倒忙,在朗诵会上全裸出镜,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。一时间,沉寂的诗坛,一地鸡毛,甚嚣尘上。

    哥儿几个都说不像话。我随声附和,但存有异议,文坛为什么就不能像娱乐圈一样红红火火呢?我们沉默得太久了。难道只因为我们无话可说,不能言说?原本这个坛子才是最能贡献思想的地方。又或者那些闹剧,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实际内容?这个我倒信服。但是仍然有值得一闹,以及在闹过之后值得一想的东西呈现出来,那就是我们——大部分受众——对诗歌艺术的无知已经暴露无遗了。

    恶搞赵丽华者,在对赵丽华的早期诗作进行穷追猛打的消遣的同时,满足了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当众扒光的裸露癖。那些光溜溜的身子上面,只写着两个字:“无知”因为无知,因为缺乏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最起码的认知,所以他们敢于像文化流氓一样,对那些不像诗的文本指手画脚,进行穷凶极恶地追杀;同样因为无知,因为缺乏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最起码的认知,所以韩寒能够壮着被商业催生的肥胆,嚷着剥夺当代诗歌和当代诗人的生存权利。

    我并不想力挺赵丽华,借机加入正在紧密抱团的诗坛,更不愿媚俗地仿写“梨花体”在趁火打劫之时收获网络影响力,只因为我也在写诗,写的也是大部分受众无法接受的“口语诗”——或者只是“口水诗”而我的授业恩师始终是伊沙。我不管别人如何理解,反正在伊沙之前,我认识的诗歌,只是泰戈尔,只是莎士比亚,中国当代诗人鲜有能打动我者。而正是因为结识了伊沙,拜读过他编选的世纪诗典,才让我真正领略到诗歌——这种表达形式的巨大魅力。也只有“口语诗”让我找到了快意表达的通道。与之分庭抗礼的“知识分子写作”或者“学院派写作”现在只能把当代诗歌引向死胡同。其局限性之一,或许就在于“审丑”功能的欠缺,让它无法具备与时代精神的传播相匹配的“调门”或者“制式”都用彩电了,谁还买黑白

    席间坐着两位诗歌前辈,都先后放弃了写诗。其中一位姐姐谈起自己写诗的经历,那真是一段神魂颠倒的时光,诗歌带给她的欢欣与忧郁,是“诗外人士”根本无法理解的。然而她说,写到最后,诗歌让它绝望,感觉一切都写到头了,不能再往前走了,简直要疯掉了。我的理解是,或许她接近了海子当年的疯狂极致。但与此同时,我却在朝另一个方向眺望,她选择的莫非就是一条“死路”呢?所谓的“纯诗”——所谓的能够企及灵魂高度的“纯诗”是否确有其事?那种凌空蹈虚的表达,到底能不能收到实际效果呢?拽着自己的脑袋,真的能够跳离地面?真理到底藏在字词的迷津里,还是字里行间的骨架和血肉——事件之中呢?是不是路线的选择,让她走到最后不得不放弃呢?为什么“口语诗”能够带给我最逍遥自在的表达,既不耽搁“发现”也不耽搁触摸真相乃至真理呢?莫非两条路之中,就有一条是歧路?或者两者必将引领我们走向不同的命运终点?而她的放弃,到底说明了什么?我现在的快意坚持又到底说明了什么?岂不是口语的强大魅力以及生命活力成了最后的赢家

    一个无法猜解的谜,其间或许埋藏着太多的误会和偏见。但真相到底如何,姑且放下不谈,本文的主题,还是我们如何读诗。依我看来,诗歌拒绝知识,拒绝引经据典的“知识分子写作”但不等于排斥常识,排斥对当代诗歌的发展流变的最起码认知——朦胧诗之后,我们又走上什么路子,这是首当其冲应该获悉的信息,再也不能动不动还在拿着朦胧诗的那套美学主张来苛责当代诗歌;诗歌需要身体,但不等于滥写感觉。最独特的身体体验与最广泛的生命体验的结合,是企及真正的“身体写作”——或者就是当代诗歌写作的不二法门。

    当然,如果没有知识,没有对诗歌认知的起码常识,我们同样可以读诗,这时我们可以完全听凭感觉。读诗需要相信自己的感觉,不要被知识所操纵,但首先必须保证或者确定:我们所拥有的,是不是那些还没有发生变异的健康、自然的感觉。如果还在抱持着一种唯一的审美尺度——比如传统美学——来观照当代诗歌,那么它们实在不配叫什么诗,连顺口溜都不如。但是,这时你必须认识到,诗歌艺术一直在发展之中,我们现在已经不讲究平仄了,不讲究压韵了,甚至不玩修辞了,你是不是也该换一种思维来读诗了?如果有一种全新的诗歌文本——比如“口语诗”——能够更加鲜活,更能体现人性质地和时代精神的话,我们为什么就偏偏不能接受它呢?是不是被自己的定势思维封锁住了?我们莫非也变成了顽固不化之徒?在这个五彩缤纷异彩纷呈的时代!甚或“便条式”写作,就肯定不能写出好诗吗?它压根就是对诗歌艺术的践踏吗?幸好我们还能让时间来见证。然而,放弃诗歌写作,和不断摸索前行,制造新的“款式”哪一种行为更合乎发展规律呢?

    诗歌对我来说,就是一种畅快的表达。我也就是要求它,成为我畅快表达的方式。此外,我看不出它更应该承载什么使命。我坚持我的诗歌路线,坚持写诗,只是为了表达的需要,从未想过从中牟利。

    而值得复述的常识只有一个,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玩法,唐诗、宋词、元曲乃至现、当代诗歌都有各自的发展背景和规律,万万不能拿着上一代的标准来衡量后世的艺术形式追求,甚至继续使用传统的审美方式来观照当代文学作品也是一种苛求。比如现在,再让我们玩格律诗,根本就玩不下去了。而“口语诗”的应运而生,正是时代的文学的发展趋势,传统审美的局限性暴露无遗。此外,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当代诗歌的发展演变过程,比如,从第一代到第三代,从第三代后到后现代,多了解一下非非、莽汉主义、下半身,以及民间立场和知识分子写作的对抗,这些常识都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当代诗歌,具备这些常识之后,再来谈诗,或许更加靠谱,不信试试